您好,欢迎访问江南体育尤文图斯下载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年度报告-> 正文

2017年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18-01-31  来源:   点击量: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实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目标,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述简称中心)以“厚基础、重交叉、促创新、高素质”为指导思想,以物理实验思想、方法、技能的“大物理”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为理念,以学生实践素养的提高为目标,以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从事物理、电子、生物、化学乃至经济、社会科学的多方面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

基于上述实验教学理念,中心自2012年成立以来,制定如下发展规划:以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物理、电子、生物、化学乃至经济、社会科学的多方面能力,造就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将科研活动融入实验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以实验室为载体,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等联合建设实验室或研发基地,实现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网络为载体,建立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中心教学网站、大型仪器网络管理系统、物资供应与采购系统,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实验教学层次。

至2017年,中心已建立健全的实验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物理思想、实验方法、实验技能的培养,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注重科研与实验教学的互动,注重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物理思想、实验方法、综合技能等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示范中心以物理创新实验班为改革试点,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献身精神、基础扎实、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实践能力强、理工结合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采取举措如下:

其一,在实验教学、培养方案、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动态运行模式。物理创新实验班跨学科实验课程实行动态运行模式,学生在完成基础物理实验课程、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后,由中心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跨学科实验课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课题开放程度采取相对应的考核及评估办法。

其二,采取专业导师制。学生在学习期间受由教授组成的学习指导委员会全程指导,每位导师对各自的指导对象进行实验方向和实验方法的指导;经选拔,通过的学生可进入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团队进行进一步学习。

其三,采用多样化课堂教学。大部分实验课程,特别是开放性实验课程,主要实行研究性教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与导师课题组中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2017年度,中心针对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创新班”开设“交叉性实验”专业必修课,中心继“基础物理实验室”、“中教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以及“电工电子实验室”后,建设了“交叉物理实验室”。以中心骨干教师为基础,成立实验教学团队,并详细制定了“交叉性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及课程安排。在“交叉物理实验室”的实验室管理方面,中心制定了相关的“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建立了仪器预约平台。除平时正常实验教学课程外,实验室为学生的自选实验、开放性实验及大学生物理竞赛和挑战杯等实验教学竞赛提供了培训场地,为中心教师及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实验课程的专属平台。设备利用率得以大幅提高,基本仪器设备的年利用时间不低于450小时,贵重仪器设备年利用时间约1000小时,仪器设备完好率为98%。本年度增加实验教学设备51台,设备经费投入246.78万元,目前中心累计投入实验教学设备4882台,设备总值为4826.48万元。试验场地方面,中心增设“交叉物理实验室”,其占地面积为240平方米,中心占地总面积增加至5861平方米。在学生培养方面,中心针对物理学教育专业、物理学创新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4级至2017级本科生实验教学方面培养学生1205名,实验项目资源年度总数70个,年度增设实验项目14个,确实有效地发展了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工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及素养。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等

人才培养始终是本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优秀的教学团队、过硬的教学质量、教学科研协调发展是示范中心的发展方针。中心始终秉承“厚基础、重交叉、促创新、高素质”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拥有《近代物理学》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量子力学双语示范课程,《大学物理实验》和《电动力学》省级精品课程等。2017年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以“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进行本科生实验教学课程,其课程覆盖四个年级,三个专业,实验教学人时数高达133336。本年度,教学团队成员荣获“2017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学生获奖人数23人;学生发表论文数4篇;承办实验教学竞赛3次,参赛人数278人;承办大型会议2次,参会人数730余人。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物理学科组及管理组活动各6次。承办培训3次,11人。工作人员受邀在国内国际大型会议进行邀请报告4次,举办恒源物理学讲座103场次。2017年应届毕业生总数共48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共289人,毕业研究生195人(博士5人,硕士190人)。截止2018年1月1日,学院总就业人数466人,就业率96.28%,其中本科生就业率95.85%;研究生就业率96.92%。实验班多数学生,通过培养,在国内知名大学及本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部分学生直接被海外知名大学录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中心相关举措以及学生培养模式在陕西师范大学相关交叉学科院系以及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得到了广泛推广并在本年度的“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见示范中心大事记)中得到了国内多所大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主管人员的好评。

中心于2017年度开展科普活动4次,参加人数780人次。中心杨万民教授研制的系列磁悬浮装置应“2017科技周暨中华文明与科技创新展”邀请参展,展品有零摩擦力体验、磁性材料及其相互作用、电流与磁针-奥斯特实验、磁体与电流-法拉第实验、永磁直流电机、永磁磁悬浮陀螺、永磁悬浮之谜、抗磁悬浮、磁悬浮小钢球、神秘的超导磁力、磁悬浮超人、悬空地球仪、超导磁悬浮滑板、超导磁悬浮“卫星”模型、“宇航员”太空漫步、“航天飞机”变姿遨游、超导磁悬浮弹射模型、超导磁悬浮过山车和3D动态磁场显示仪等20件展品及磁悬浮技术相关的实验和演示装置。展会期间,杨万民教授应邀于10月12日和13日分别作了题为“神奇的超导及其应用”和“磁悬浮技术及其应用”的报告。两个报告均受到了澳门学生、老师和听众的热烈欢迎。澳门市民及社会各界不仅对示范的磁悬浮科技创新成果及相关科普展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对示范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2017年度,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工务司司长罗立文,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副秘书长黄华盖,科技部副秘书长苗少波,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综合业务部主任张坚,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交流司副司长陆海生,澳门科技委员会副主席林金城,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主任陈家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行政委员会主席马志毅,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的刘云超处长,科普处的陈雄处长,陕西省科技交流中心的康永林主任和侯王斌部长等领导专家参观了中心的系列磁悬浮展品,并与杨万民教授就磁悬浮相关先进技术进行了交流。

杨万民教授及学生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分为以数理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基础课程体系、物理学核心课程体系和专门化课程体系三个方面,通过三个环节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养成。在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这条主线。目前实施教学改革成果如下:

1. 以基础物理实验为主,注重物理思想、实验方法与技能的培养模式已趋于成熟。中心教师利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平台,从力、热、电、光基础实验中选取物理思想清晰、设计思想精巧、实验方法典型的实验项目,着重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对物理量的测量和物理规律的研究,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理实验的设计思想、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正确地选择仪器和应用有效数字进行误差分析,掌握基本仪器原理及构造,并会正确使用。

2. 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为主,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专属实验平台已形成规模。中心通过实验教学与各种实践环节将物理学的知识、技能、特别是思维方式应用到其他领域。通过有效整合“基础物理”、“近代物理”、“现代光学”、“凝聚态物理”、“复杂性物理”、“生物物理”、“声学”、“电工电子”、“信号检测与处理”等各类实验室,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跨专业实验教学平台。以平台为支撑,通过设立交叉学科的专门化实验模块,以提高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等方式,培训了学生多方面的实验技能与实验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 以研究创新型实验为主,注重科研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方法已见成效。中心通过有效措施完全或部分开放学院的“超声学重点省实验室”、“现代光学实验室”、“材料物理实验室”、“复杂性科学交叉学科平台”、“超导实验室”、“医学超声实验室”、“生物物理实验室”、“超声电子实验室”、“信号检测与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室,打通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壁垒,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活动等方式促进科研支持实验教学、与教学互动。使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培养科研理念与科研文化,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截至2017年,中心在人才培养,深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中心已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平台;中心在建设交叉物理实验室、建立交叉性实验课程、筹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及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

2017年度,中心召开“交叉性实验”课程促进会。中心遵循实验教学的基本过程,在基础物理学知识体系培养的基础上,以物理思想、实验方法等手段为基础,精选各学科中与物理机理相关联部分,建立加强专门化、多学科交叉实验模块。在中心教学团队的论证下,以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创新班”为试点,开设了十三个交叉性实验课程,分别覆盖化学物理、材料物理、光学材料、经济物理、环境声学以及生物物理等多个交叉学科。

2017年度,中心就相关交叉性实验课程,购置了包含x射线衍射仪、热分析仪、动态力学分析仪、比表面积测试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大型综合性实验教学仪器。使本科生在跨学科综合性实验中能够实现从制备、表征到性能测试以及机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训练,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

交叉性实验课程促进会

交叉物理实验室建设概况

2017年度,中心以实验室为载体,与相关科研产业公司构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及研发基地。中心已签署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后勤第二集团共建合作协议,与德国Scienta Omicron公司、苏州明志金科科学仪器公司、江苏大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在中心建设西北地区高校所属太阳能光伏实验室、真空设备联合研发实验室以及扫描探针显微镜实验室,其中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课题产业化收益将以奖学金的形式反馈给优秀本科生。联合实验室为学院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中心以相关专业指导教师为纽带,为相关学校及科研院所推荐优秀学生,从而更好地为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实践与交流平台。

校企联合实验室

2017年度,依托中心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8项,累计经费26万元,完成全英文基础物理教学及实验项目4项。

(二)科学研究等情况

2017年度,中心申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3项,经费总额1280万;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经费总额19万;获批专利30项,发表在物理学权威及著名交叉学科国际期刊论文138篇,发表在国内重要期刊论文37篇;出版《信号与系统实验》、《神经网络的动力学》专著2部。改装超高真空变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大型真空互联设备1台、小孔流速实验仪1台、超高真空金属蒸发源1个、超高真空低温分子蒸发源1个、研制高真空质量选择磁控束流源1台、纽扣电池制备系统1套。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2017年度中心继续以“大力引进,积极培养,确保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中心思想,从海外引进教授1人。目前中心现有教职员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授25人,副教授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9人,师资力量雄厚。中心专职教师中,包括理论物理学科带头人屈世显教授、声学学科带头人林书玉教、凝聚态物理学科带头人刘鹏教授、光学学科带头人郑海荣教、学科教学论带头人李贵安教授、生物物理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带头人孙润广教授、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带头人张松斌教授等。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等

2017年度,中心专职教师中已有多名教师获得国家级、省级以及海外学者称号,包括洪堡学者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4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外籍专家2人,成立“名师工作室” 1个。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学生在教学科研领域的培养,为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心继续保持以本土培养为主线,海外引进为手段。积极参考海外引进教师的多元化观点,结合本土专职教师的经验方法,确实有效地培养、发觉和提高学生的兴趣,专长和能力。中心将教学团队进行小组划分,已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实验室小组,实行老中青相结合,形成了一支由学术带头人负责、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情况

在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方面,中心开展先细化平台微课教学,其中微课“扫描隧道显微镜及量子遂穿效应的应用”荣获第二届全国微课教学大赛优秀奖,陕西省微课教学大赛二等奖。本年度,中心更新升级信息化建设平台,开设网络信息化课程19门,其中“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在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方面,中心增设管理员2人,在“实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立体化教学资源”、“师生交互”、“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设备预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管理人员定期通过信息化平台组织实验教学仪器培训,学生可通过反馈系统向中心教师预约仪器并及时汇报仪器状态,使实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及使用寿命大幅提高。教师与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教学改革成果。

序号

专业

教师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堂教学技术方法(平台)

1

物理学

郭芳侠

电动力学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2

物理学

孔红艳

热学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4

物理学

张引红

电工学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5

物理学

高洁

近代物理实验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6

物理学

陈森林

微型计算机原理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7

物理学

王较过

物理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8

物理学

张红洋

中学物理教学技能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9

物理学

岳辉吉

物理学科教学导论

信息化课程

blackboard

14

物理学

王较过

物理教学论

精品课程

blackboard

15

物理学

郭芳侠

电动力学

精品课程

blackboard

16

物理学

吴俊林

大学物理实验

精品课程

自开发平台

17

物理学

王较过

物理教学论

精品资源共享

自开发平台

18

物理学

孔红艳

热学

精品资源共享

blackboard

19

物理学

王较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爱课程

示范中心学生成果连线汇报

2017年度,中心网站年度访问人数为9791人次,信息化资源总量达到1675.9MB,信息化年度更新量达到1000MB以上,借助中心网络平台,中心教师与国际知名高校开展连线实验教学微课课程。中心工作人员及学生在信息化能力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课程实施可以做到课上讲授,课下答疑,开阔了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及国家化视野。

连线实验教学微课课程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等情况

中心采用校院两级管理,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中心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设立副主任2人,协助主任工作。中心下设实验办公室,全面负责中心的日常事务。本年度,增设“交叉物理实验室”设立实验室负责人1名,安全员2名。

中心实行“五个统一、三级开放”的管理模式。即实验室建设统一规划、实验队伍统一管理、教学内容统一安排、仪器设备统一配置、实验经费统一使用。

实验课教学对学生实行三级开放式管理。在第一阶段基本实验教学中,实行预约开放;在第二阶段综合提高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实行半开放;在第三阶段创新研究性实验教学中,实行全开放。实行三级开放式管理模式,可有效确保三个层次实验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中心人员实行专职与兼职、固定与流动结合的动态管理模式。中心人员须在中心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服从中心统一安排,保证中心工作的正常运转。中心建立了一整套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中心人员考核细则、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和考评办法,并与岗位聘任直接挂钩,责任落实到人。

中心实验经费的管理。中心的教学设备建设、基础设施和环境设施建设按照“陕西师范大学教学实验室项目管理办法”申请立项、论证、学校审批。学校每年按学生人数给中心划拨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消耗材料的购置、仪器设备的维修、人员的培训、教材建设、奖励等,由实验中心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性实验的开设方面以及开放实验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做出创新性设计的学生。

实验课授课质量的管理。中心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实验课程考试考核及成绩评定》、《关于保证实验课教学质量的规定》等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心成立了专家组,聘请业务能力强,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专家组成员,负责实验室规划的制订和审核、教学的督导,指导青年教师备好实验课,随时抽查、检查实验教学质量,安排新引进的人员试讲,结合实验进行教学评议。

在运行方面,中心依托学校科研、实践基地,调动有关资源以确保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运行。在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的配置,基本教学资料及教材选用、专业图书资料配备,含网络数据库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实习实践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的硬件水平;同时,中心加大了与校外知名专家与学者的沟通与联系,把校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确保试验区开放式试运行。充分利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基础保障体系、实践教育平台、创新教育资源,将各专业学生按人才培养是阶段性需要,有组织地纳入实验系统。

在安全方面,本年度无人员安全伤亡记录。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本年度,示范中心继续保持着交流、共进、互补、开放的理念,在对外交流工作方面,中心依托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恒源物理讲座”请国内外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专家来中心进行访问交流,使学生零距离接触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接触科学前沿领域及科研工作。

中心选派优秀教师骨干进行出国访问并接受国内高校实验教学人员到中心进修,进行教学科研方面交流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度选派出国访学达4人次,接受进修人员12人次。

中心在本年度主办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邀请国内著名高校教学专家介绍所属实验教学单位改革经验。除此之外,经中心培训的大部分毕业生投身我国西部地区的教学科研工作,成为西部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学实验改革的中坚力量。2017年依托中心的毕业生比例及就业率数据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示意图如下所示。

2017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附相应文字和图片资料

2017年12月8日至10日,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在我校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六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来自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苏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的13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屈世显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辞,陈晓明副院长为动力电池研发联合实验室举行了授牌仪式。报告会中, 屈世显教授介绍了x-物理的概念及教改思路。他提出具有良好物理基础和广泛的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物理人才可以极大地满足物理学本身,以及自然科学其他门类、技术科学、乃至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当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而物理学在学科交叉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物理、生物物理、技术物理、以及经济物理和社会物理等,可统称为x-物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秉承“厚基础、重交叉、促创新、高素质”的指导思想改革物理实验教学系统,建立了基础物理实现、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实现 “大物理学”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苏州大学李青教授结合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实验教学创新发展规划及成果指出本科生实验教学需要正确引导,本科生实验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激励自主探索创新的原动力。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潘明虎就该校本科生培养中“特优生计划”所取得的经验,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进行交叉性实验所取得的成果。陕西科技大学的刘辉教授介绍了陕西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发展的情况。其他参会学者也相继介绍了各自学校物理实验改革的情况。报告会后,代表们就交叉学科实验教学发展规划、大学生创新项目实施、本科生实验教学中的潜能与开发等方向的展开了交流研讨,并参观了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论坛的成功召开开拓了我校师生的学术视野,加强了示范中心交叉学科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并给与了示范中心教学团队在改革过程的灵感和方向。同时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发展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等方面得到了启发。

国家级跨学科x-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研讨会暨交叉学科论坛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等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等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如下:

其一,中心网络平台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年度信息更新量,以及网站及虚拟仿真课程有待进一步推广。其二,交叉性研究性实验设备有待进一步补充,特别是对当今科学前沿领域课题研究所需交叉学科的设备有待补充。其三,交叉性试验课程教材,有待进一步完善。其四,实验技术队伍人员有待进一步补充。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陕西师范大学非常重视中心的建设,近几年主要有世界银行高等教育贷款项目经费、教育部修购计划经费、“211工程”经费及学校配套实验教学经费等用于中心建设,上述经费保障了中心仪器设备的购置和更新,使中心仪器设备数量充足,功能先进。普通物理实验仪器保证每生一(台)套,近代物理实验仪器保证两生一(台)套,满足了现代实验的教学要求。2017年度教育部修购计划经费补充超过100万元,学校向中心投入实验室专项资金246.78万元。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下一年度,示范中心将继续完善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完善x-物理教学示范中心期刊《x-Physics》,完善交叉性实验教材,给学生提供国际化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及科研写作能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科技人才。

附件:中心数据.zip

Copyright © 2015 江南游戏官网链接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致知楼 3502 029-81530773

站点累计访问量:
Baidu
map